禽结核病是由禽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慢性;一旦传入禽群则长期存在,很难根除;患禽失去饲养价值,生产性能及使用价值下降或丧失,最终慢性消耗而死。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也可感染此病。因此本病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及传播特点
本病病原为禽分枝杆菌(Mycobacterinmavium)。此病原菌的特征是它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其形态呈杆状。在某些制片中也可见到棒状的、弯曲的和钩形的。不形成链状、偶尔发生分枝,大多数菌体的末端为圆形,长度为1-3微米,不形成芽胞,无运动性。此菌以简单的分裂方式繁殖,在沿着细菌的长轴胞浆内的任何部位均可出现圆形或锥形的颗粒。
禽分枝杆菌为需氧菌。在初次分离时,可用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空气促进其生长。其生长的温度为25-45℃。
一般情况下,禽分枝杆菌对常用的抗结核病的药物是有抵抗力的。但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如乙二胺二丁醇和利福霉素)对禽分枝杆菌复合症有增效作用。禽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分泌物中能够数月不死。在土壤和粪便中能够生存7-12个月,甚至长达4年。消毒药以福尔马林、漂白粉的效果较好。
各种鸟类都能被禽枝杆菌感染。家禽或捕获的外来鸟比野生的鸟更常被感染。在家禽中,鸡最常感染结核病。鸽及其他家禽也较易感。哺乳动物中猪、牛、羊、兔均可感染禽分枝杆菌。有研究表明该核病鸡是绵羊,尤其是猪的结核病的来源;禽结核杆菌能使牛对哺乳类结核菌素敏感。人也可感染禽结核分枝杆菌。1947年美国报道了第一例人的禽结核病。随后,又有多例人感染禽结核病的报道。最新资料表明,在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病人中混合感染禽结核分枝杆菌是很普遍的。
从病禽肠道的溃疡性结核病变排出的大量结核杆菌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也是一个潜在的感染来源,特别是如果病变发生在气管粘膜时。污染的环境,包括带有细菌的土壤和垫草,是本病传给健康动物的最重要的因素。禽舍被禽占用的时间越长,禽的密度越大,这种感染可能流行得越历害。
症状
禽结核在幼禽中较少流行。这并不是因为幼禽对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而是因为老年禽经过较长期的暴露而有较多的感染机会。
本病的潜伏期很长,约2-12个月。病程发展慢。早期不见明显的症状。病禽呆立,精神萎顿,衰弱。虽不影响食欲,但病鸽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胸部肌肉明显萎缩,胸骨凸出如刀。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羽毛粗乱无光,病鸽严重贫血。肠道发生结核性溃疡时,可出现下痢。关节和骨髓发生结核时,则见关节肿胀、跛行。最后全身衰竭呈恶病质体征而死。
病变特点
剖检病鸽最明显的病变是被侵害的器官或组织出现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圆形或卵圆形,外有包膜,切开后可见结节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质。肝、脾、肺肠道、皮肤等部位均可见此类结节。此外在骨髓、卵巢、睾丸、胸腺及腹膜等处也可见到结核结节。
诊断
早期因症状不明显,不易诊断。可选1-2只症状明显的病鸽进行剖检,根据病鸽肝、脾及肠等器官出现的特征性结核结节,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可取病鸽的肝或脾作涂片染色石炭酸复红作抗酸染色,若见有红染的结核杆菌,即可确诊。
在大群检疫诊断时可采用快速凝集试验及结核菌素试验。
快速凝集试验(即全血凝集试验):用含0.5%石灰酸的0.85%氯化钠溶液配制成的1%的禽结核杆菌悬液1滴和待试验鸽的新鲜血液1滴,在玻板上充分混合,1分钟之内出现凝集现象的即为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如下:在鸽的一侧眼睑内注射0.03-0.05毫升的禽型结核菌素。注射后48小时以内,注射部位出现水肿、眼睑增厚、流泪,而另一只眼为正常者,可判定为阳性反应。另外也可将结核菌素0.03毫升注入被检鸽的左大腿的皮内,48小时可见注射部位较右大腿对应部位增厚4-5倍,即为阳性。48小时过后,肿胀即渐渐消失,通常在5天之内肿胀全部消失。也有报道注射部位选择在鸽的下颌区。
此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可选用。
诊断本病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尸体剖检,病变很具特征。但须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别,如肿瘤、盲肠肝炎以及禽霍乱、禽伤寒等。但这些疾病的病原菌均无抗酸染色的特点,而禽分枝杆菌具此特点。
防制
本病用药物治疗无实际意义。但若是名贵品种可联合使用异烟肼(30毫克/千克)、乙二胺二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