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口腔溃疡,亦称为”鸽癀”。是常见的鸽病之一,病原是禽毛滴虫。最常见的特征变化是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粗糙钮扣状的黄色沉着物;湿润者,称为湿性溃疡;呈干酪样或痂块状则称为干性溃疡。脐部感染时,皮下形成肿块,呈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波及内脏器官时,便引起黄色粗糙界线明显的干酪样病灶,结果导致实质器官组织坏死。病鸽因口腔溃疡而妨害采食,在幼鸽和生长期鸽中可引起很高的死亡率。
目前大约20%的野鸽和60%以上的家鸽都是本病的带虫者。这些鸽子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不断地感染新鸽群。这样就使得本病在鸽群中连绵不断。由于许多成鸽是无症养状的带虫者,它们常是其他鸽子,特别是乳鸽的传染源。因而消灭成鸽体内的病原就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重要途径。往往由于雏鸽吞咽亲鸽嗉囊中的鸽乳而直接遭受传染;成年鸽在婚恋接吻时受到感染,这是一种特有的禽类疾病传染途径。
本病主要是接触性感染,在一些成鸽的口腔和咽喉黏膜上可见到针头大小的病灶,这就是毛滴虫的聚积物,也就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因而2-5周龄的乳鸽、童鸽发生本病最为多见,且病情亦较严重。
(1)临床症状:许多幼鸽从带虫的母鸽获得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因此最初几天能健康地生存。而急性型病例,通常发生于6-15日龄的幼鸽,感染后10天左右死亡。乳鸽、童鸽感染本病后,表现羽毛松乱,消化紊乱,腹泻和消瘦,食欲减退,饮水增加,口腔分泌物增多且黏稠,呈浅黄色。患鸽呼吸受阻,有轻微的”咕噜咕噜”声。下颌外面有时可见凸出,手触之可摸到黄豆大小的硬物。严重感染的幼鸽会很快消瘦,4-8天内死亡。根据病状,可分为咽型、脐型和内脏型三种:
①咽型。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型。当摄入大量尖利的谷物和较粗的砂子造成黏膜破损,可促进病原侵入黏膜而感染发病,发病后病鸽口腔流出青绿色的涎水,嗉囊塌瘪,伸颈作吞咽姿势,口中散发出恶臭味。在鸽的咽喉部,可见浅黄色分泌物,或有界线明显呈钮扣大或黄豆大干酪样沉积物,有些病鸽的整个鼻咽黏膜均匀散布一层针尖状病灶,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鸽子采食、饮水和呼吸。因而有些患鸽常张口摇头,使劲从口腔中甩出堵塞物–浅红色黏膜块或黄色黏膜块,像常用的胶水一样,连续不断地甩,直甩得两得潮湿流泪,难受不堪。
②脐型。当巢盘和垫料沾污时,病原可以侵入乳鸽脐孔而引起本型毛滴虫病。表现在鸽的脐部皮下形成炎症或肿块,肿大的切面是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这一类型较少见。患病乳鸽外观呈前轻后重,行走困难,鸣声微弱,抬头伸颈受喂困难。有的发育不良而变成僵鸽,病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③内脏型。本型一般是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和水而被感染。病鸽常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料减少,饮水增加,有黄色黏性水样的下痢(似硫磺色,带泡沫),龙骨似刀,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该虫可侵袭到鸽的内部组织器官。病变发生在上消化道时,嗉囊和食道有白色小结节,内有干酪样物,嗉囊有积液。肝脏、脾脏的表面也可见灰白色界线分明的小结节。在肝实质内,有灰白色或深黄色的圆形病灶。但应注意白喉(黏膜)型的鸽痘、鸽念珠菌病的喉部病变与本病相似。鸽沙门氏菌病和结核病的肝、脾小结节也与本病相似,应区别清楚。另外,还多发生在刚开产的青年母鸽或难产(卵秘)母鸽的泄殖腔型,表现泄殖腔腔道变窄,排泄困难,甚至粪便往往积蓄于腔。粪便中有时还带血液和恶臭味,肛门周围羽毛被稀粪沾污,翅下垂,缩颈呆立,尾羽拖地,常呈企鹅样,最后全身消瘦衰竭死亡。泄殖腔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型,应引起重视,不能忽略。
(2)防冶措施:预防本病主要应在平时定期检查鸽群口腔有无带虫,最好每年定期检查数次,怀疑有病者,取其口腔黏液进行镜检;在饲养管理上,成鸽与童鸽应分开饲养,有条件的成鸽单栏饲养,幼鸽小群饲养,并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病鸽和带虫鸽应隔离饲养,并用药物治疗。治疗可以采取下述方法:
①0.05%的结晶紫溶液或0.06%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1周。可以作预防和治疗之用。
②二甲硝咪唑(达美素)配成0.05%水溶液,连续饮用3天,间隔3天,中间用痢特灵0.02%饮水2天,目的是杀死幼菌,断绝毛滴虫的营养源。
③灭滴灵(甲硝哒唑)。用法是将灭滴灵配成0.05%的水溶液代替饮水,连用7天,停服3天,再饮7天,效果较好。
[1][2]下一页